沒有污染、不占土地、對農民增收明顯的“空中產業”,卻處于瀕危狀態——
中華蜜蜂產業急待保護開發
曾經,在農村的田野中,在城市公園的花叢中,小小的蜜蜂隨處可見。然而,隨著環境的改變,蜜蜂正面臨著生存危機。由于蜜粉源植物的減少,濫施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,以及轉基因農作物對蜜蜂的傷害,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蜜蜂正在大量消失。而我國的當家蜂種——中華蜜蜂也正處于瀕危狀態。
環境變遷,蜂種岌岌可危;市場大生產小,發展空間巨大
中華蜜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地方蜂種,但隨著20世紀初西方蜜蜂的引進和中蜂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,中蜂分布區和數量大量減少,農業部已將中蜂列入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。
“保護和開發我國中蜂資源已成為當前緊迫任務,而西部作為我國中蜂的重要分布區,急需加大保護和開發利用度。”重慶市農委副主任王健說,作為大山區,立體的氣候條件,蜜粉源植物豐富,蜂蜜更環保,品質更好,重慶中蜂產業發展具備優越條件。
除蜂蜜外,蜂膠、蜂蠟、蜂毒、蜂巢和幼蟲等,均有很高的藥用價值,而蜂蜜、花粉、蜂王漿、蜂膠等又是重要的滋補、營養保健品,是醫藥、食品、化妝品的重要原料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蜂產品保健功能的認識也不斷提高,蜂產品的消費量持續增長。目前,普通蜂蜜價格已達20~30元/公斤,而中蜂所產蜂蜜達200元/公斤以上。隨著對蜂產品的進一步開發,品種也不斷增加。以蜂蠟為例,國外已將蜂蠟提取物用于抗疲勞、運動型飲料等領域,而我國蜂蠟僅用于蠟染、工藝品、植物生長調節劑等。
據統計,我國蜂產品人均消費量僅0.3千克,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數農村居民基本上還沒有消費蜂產品,因而蜂產品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。
但是中蜂產業生產經營方式較為粗放,生產基礎設施簡陋,產業文化水平較低,科技力量薄弱,從業農民生產年齡老化、技術落后,中蜂病蟲害時有發生,規?;a程度不高,良種化率較低。
中蜂生產很大一部分仍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,生產規模偏小,一個蜂場幾十群自成體系,手工勞動,生產率低下,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中,蜂產品的品質不好控制,養蜂知識和市場信息滯后。
重慶擁有30余家蜂產品加工企業,但是生產能力不高,影響較大的知名品牌較少。絕大部分中蜂蜂蜜都是以初級產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,缺乏利用中蜂蜂蜜功效開發出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、美容制品等相關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。
政府扶持,中蜂前景明朗;立足生態,強化產業經營
養蜂是一項沒有污染、不占土地、對農民增收明顯的“空中產業”,加上其市場前景廣闊,近年來,重慶市根據自身實際,加大了對蜂產業的扶持力度。
為了加強中蜂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,重慶市目前已批準建立南川和開縣兩個市級中蜂保護區,建成了中蜂保種繁育場13個,采取“保種場+保種戶”的發展模式,推動中蜂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。
與此同時,重慶市出臺了《加快養蜂業健康發展的意見》,將其納入十二五畜牧業專項發展規劃。重慶市鼓勵蜂農成立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或蜂業協會,把分散蜂農組織起來,實行統一良種,統一防疫、統一操作規范,提高生產水平,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。同時,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,打造蜂產業集聚園區,引導產業標準化、規?;l展。目前,全市蜂產品加工企業已達40余家。
市畜牧總站副站長王永康說,生態是重慶中蜂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。重慶市山區立體氣候明顯,蜜源植物品種多面積大,花期從南到北、從低山到高山相繼銜接,四季蜜源花開不斷,具有中蜂養殖的優勢資源。重慶還利用“綠化長江,重慶行動”退耕還林還草之機,大量營造蜜源生態林。
目前,重慶市中蜂群保有量達到40.73萬群,蜂蜜產量接近2萬噸。預計到2015年,重慶市中蜂蜂群保有量將達45萬群,建成國家級中蜂保護區1個,市級保護區4~5個,中蜂繁育場20個以上。